为何全球电子产业链难以“隔绝中国”
|
有心人可以发现,“脱离中国(decoupling)”的说法已经不再在媒体上频繁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制造基地多元化”(“中国+1”)、“供应链去风险化”(de-risking)。
在以举国之力发展制造业40年后,中国在多个关键电子产品和原材料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试图完全取代中国、寻找新的产品和材料来源,不仅拉高了供应链所有环节的运行成本,短期内也很难实现。信手拈来的若干例证见下:
抛开不切实际的“脱钩”论,中国当前确实在逆风中行走:先进半导体产品和装备依然无法获得,且短期内无望看到松绑信号;制造业加速向墨西哥、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流出——这些企业难舍中国产能,但为了规避贸易和关税壁垒,会从上述区域以及美国和欧盟等地选择设点开厂,实施“中国+1”避险方案。
对此风潮,中国企业家所能够掌控的种种应对策略中,通常包括以下两点:
有意思的是,由此激发的本土芯片的发展契机,也明显体现在四方维全球元器件数据库的检索日志上。
正是因为亲眼见证了制造企业对于本土元器件前所未有的了解兴趣和采用意愿,四方维也开始积极扩张自己的本土元器件数据库,希望在“替代方案”的选型功能上,为客户提供更多来自优质本土供应商的器件选择。这,也算是所谓“脱钩中国”所带来的涟漪效应之一:和我们的制造业客户一样,四方维无法左右时局,除了在消极状态下做积极的思考和准备,我们大家都别无选择。
版权声明:本文为四方维原创内容,著作权归四方维所有。未经四方维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