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宝3C新规背后的锂电安全真相

|

引言:产品安全并非单点责任,而是一整条产业链中每个环节“共同决策”的结果。

充电宝召回事件时间线回顾,来源:与非研究院整理

2025年6月底,知名移动电源品牌罗马仕卷入多起产品起火事故,成为舆论焦点。一时之间,“移动电源还能不能用?”“3C认证是否失效?”“代工厂是否应担责?”成为各界关注的核心议题。

为了深入了解行业内幕,与非网记者近日联系到一位业内资深人士——一位从业超过15年的移动电源代工厂负责人老王(化名)。作为行业见证者与实践者,他的企业为多家国内外主流品牌提供ODM服务,深度参与产品从设计、选材到制程控制的全过程。

在与他的对话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个鲜有人触及的现实:产品安全并非单点责任,而是一整条产业链中每个环节“共同决策”的结果。在锂电池技术尚未突破材料本质限制的今天,安全与风险,从未真正可被“彻底解决”。

隔膜参数改变,“看似微调”的致命隐患

“这次行业传得最广的说法,是电芯用了一批非原设计规格的隔膜。”他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根源,“比如原本方案要求10×10参数的材料,结果换成了9×9,哪怕只是看起来‘没差多少’的细节,在电芯层面却足以改变热稳定性与电气性能。”

移动电源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电芯部分、电路板部分(升压系统和充电管理系统)和外壳部分,另外还有其他一些个性化/安全功能系统。在锂电池结构中,隔膜如同“防火墙”,负责维持正负极分离,避免短路风险。一旦选材不当或制程偏差,就可能在特定条件下引发热失控。

据了解,涉事电芯供应商安普瑞斯把两个批次的电芯外包给了江西某代工厂生产,但外包工厂违规替换了电池阴极与阳极间隔膜的原材料,导致电池正负极隔膜存在失效风险,可能最终导致了罗马仕、安克充电宝的自燃事故。

“你不能指望用眼睛看得出问题,这种隐患只会在长期使用后才逐渐暴露,几个月甚至一年。”他说,消费者通常是在使用中突然遭遇事故,往往归咎于“产品质量差”,却忽视了很多风险早在设计与制程阶段就已埋下。

电芯质量是安全核心,控制芯片只是末端补救

不少消费者认为,只要有主控芯片和电池保护IC,就能“万无一失”。但这老王并不认同这种看法:“真正的问题往往出在电芯材料本身和生产环节。”

他指出,主控和保护IC确实可以提供软件与硬件的双重安全保护机制,但前提是电芯本身没有“先天性缺陷”。“你指望保护机制来兜底一颗有问题的电芯,那就像在堤坝上补泥巴——能补多久?”

更严峻的是,即使PCB设计出色,如果电芯爆燃是从内部触发的,外部电路保护的作用也将有限。“我们做了这么多年,从未见过是PCB短路引起燃烧的案例。通常是电芯问题,或者工艺过程中保护没有做到位。”

能量越大,风险越高?产品设计的“安全悖论”

在聊到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电池容量来降低风险时,比如将10000毫安减少到5000毫安,他坦言:“理论上是这样,能量越小,事故发生时释放的能量越少,风险自然也更低。”

但现实并不允许这么做。“你不能为了安全把产品做成‘砖头’,消费者要的是便携、快充、大容量。如果你一味缩减参数,产品根本就卖不动。”

这就是移动电源行业所面临的悖论:要安全,就得牺牲体验;要市场,就得挑战技术极限。企业必须在材料、结构、电路设计和工艺管控之间实现微妙的平衡。

“我们能做的,就是在不影响用户体验的前提下,把安全风险的概率压到尽可能低。”他说。

价格战加剧工艺缩水,安全隐患随之而来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持续“内卷”,价格战愈演愈烈。老王坦言,过去几年内有不少企业为压低成本而在材料和工艺上做“减法”。

“比如说该加一道保护测试的省了,该用A级电芯的换成了B级,甚至连包装壳体的耐温性能都打了折。”他透露,这种行业现象其实早在2023年就已显现,只是这次安全事故才让问题真正浮出水面。

“我们早在两年前就中止了与罗马仕的合作。不是我们不愿意做,是他们不断压价,已经到了让我们无法保障产品安全的程度。”

在他看来,价格战最终带来的不是市场扩张,而是整体品质的下滑和事故频发的连锁反应。“15000mAh容量产品成本至少要80元,有些厂商用50元成本打价格战,质量自然难以保障。” 据了解,一枚安全可靠的优质电芯,其成本约为人民币40至50元。加上电路板、外壳、封装等其他物料,一个充电宝的基础物料清单成本至少在50至60元。而且,这个价格尚未计入研发、营销、物流、渠道费用及必要的企业利润。

3C认证≠绝对安全,但能拉低事故底线

这位负责人所在的企业对内部安全控制有着极高的标准。他特别强调:“我们是把安全从质量体系中独立出来的,设为单独模块。安全是第一位,其次才是产品质量。”

在他看来,安全问题不应靠后期补救,而是从设计源头开始就要贯彻到底。从原料选型、工艺制程、结构设计,到成品老化测试,每一步都需要对风险“预判而非应对”。

“3C认证有没有用?”这是近期舆论最热的问题之一,尤其是一些发生事故的产品本身已经过了3C认证。

对此老王直言:“3C认证当然不是万能的,但确实是有效的。”他说,认证是以样品为基础的测试手段,“它无法百分百保证所有批次都无问题,但它能显著提升行业的最低安全线。”

“比如说,在没有强制认证之前,一个不规范产品的事故概率可能是0.1%,但有了强制认证,或许能把它拉低到万分之一甚至十万分之一。”

他说,一些不合格的产品压根无法通过认证,强制执行标准后,“会让一些原本想‘混水摸鱼’的厂商直接出局。”

外贸订单更重视安全,客户决定是否认证

有意思的是,许多出口到欧美的移动电源往往更安全。为什么?

“因为他们的客户要求严格。”他解释说,国外客户在选品时,会指定必须通过CE、UL、PSE、KC等多种国外认证,“你不给他们出报告,连订单都谈不了。”

而在国内,以华强北电子市场为例,很多东南亚、非洲的客户采购要求是很低的,往往是能用就行,也不需要过认证:“客户需要认证我就给你做,不需要我就不做,认证费用就加在报价里。”

他指出,企业是否做认证,更多取决于目标市场的法律要求和客户认知。“我们宁可放弃部分利润,也不会因为安全问题冒风险。”

“移动电源行业正走在十几年前手机的老路上”

谈到行业整体趋势,老王说得很坦白:“我觉得移动电源行业正在走十年前手机行业的路。”

十几年前,国产手机品牌鱼龙混杂,山寨横行。但随着国家法规加强执行,行业经历洗牌,形成今天稳定格局。

“这次事故可能是一个节点。政策落地后,不合规产品会被逐步淘汰,行业逐步走向规范。”

对于事件主角罗马仕的未来,老王持谨慎态度:“一个品牌一旦在安全问题上失去信任,想翻身很难。”

他以三星Note 7事件为例:“当年三星一部手机爆炸,让三星整个高端市场在中国消失。虽然技术没有问题了,但消费者不会给第二次机会。”

他说,罗马仕的体量和出货量都很大,但是否能顺利渡过这次危机,“取决于它的态度、措施和公关能力。难度很大,但不是完全没机会。”

点评:3C新规的受益者是谁?

“过3C不等于安全,销量大也不等于没问题。”这是老王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值得整个移动电源行业反思,也值得消费者警惕。

目前锂离子电池技术仍未突破材料物理极限,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就算防范严重,事故仍有可能发生。但在这一客观现实下,企业是否严控每一道工序,是否愿意为安全投入成本,是否把用户生命安全置于首位,才是决定这个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

据与非网记者了解,以往3C认证一般是样品送检,然后不定期进行产品抽检。以前对于3C认证的抽检并不算严格,因此有很多小品牌为了节省成本,不过认证,或者用过了3C认证的产品型号去套别的产品型号。直到3C认证新规出台后,认证才改为“样品抽检+工厂检查”的模式,检查得更加严格了。

这次的充电宝大规模召回事件,也为我国现存1.7万家充电宝生产相关企业敲响警钟,过去五年行业经历惨烈价格战,主流产品价格从百元档降至20元区间。官网显示,安普瑞斯名下70多张电池与电芯3C认证证书被陆续标注为暂停或撤销状态。作为连锁反应的一环,顺丰、中通等物流企业也暂停问题充电宝产品的收寄。甚至目前扩大到很多物流已经暂时拒发充电宝产品。

值得一提的事,A股两家上市公司安克创新作为行业龙头,2024年充电储能类产品营收占比达51%,此次因隔膜隐患大规模召回187万件产品,按退款方案估算直接损失超2亿元,市值一度下探至500亿元。更值得警惕的是公司一季度现金流为-2.88亿元,存货激增至40亿元以上,未来财报或承压。

绿联科技则因3C认证大规模“暂停”面临停售风险。虽然股价在短期内出现反弹,但消费者信任缺失对销售的冲击仍有待观察。

正在冲刺IPO的罗马仕亦遭遇重创,其主力快充产品3C认证几乎全线撤销,线上平台大面积下架,仅剩充电头和数据线等配件在售,损失粗估超5000万元,或影响其上市进程。

而在行业动荡中,小米意外成为“最大受益者”。作为全球最大移动电源厂商,小米供应链更为多元,未过度依赖安普瑞斯,规避了本轮信任危机。受益于品牌信任和供应安全,小米可能成为消费者更换充电宝的首选。此外,其电芯供应商欣旺达也因现有合作基础与扩展潜力受益,股价维持高位,展现出强劲韧性。

版权声明:本文为四方维原创内容,著作权归四方维所有。未经四方维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