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亿元市值,寒武纪值得吗?
|
截至2025年8月29日,寒武纪股价达到1492.49元,成为A股“股王”,与此同时,市值达到6244亿元,位列本土芯片设计上市公司第一,风头无两。
6000亿元市值,当下的寒武纪值得吗?
当然,估值是一门艺术,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仅从市销率(即市值/收入)、市值/研发费用 等指标将寒武纪和行业公司做个对比,以及对市占率情况进行分析,但这些指标分析难免存在局限性,仅作为对寒武纪当前估值的一种探讨。
首先回顾下寒武纪过去几年的收入动态。
寒武纪在2024年之前的收入主要由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贡献,智能计算集群系统就是将公司自研的加速卡或训练整机产品与合作伙伴提供的服务器设备、网络设备与存储设备结合,并配备公司的集群管理软件组成的数据中心集群,其核心算力来源是公司自研的云端智能芯片。
简单来说,就是将自身产品线与合作伙伴的产品组合成数据中心集群。客户基本为地方国资科技投资平台。
2021年-2023年,这块收入分别为4.56亿元、4.59亿元和6.05亿元,占当期收入比例较高,分别为63%、63%和85%。
而自2024年下半年开始,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迎来爆发,2024年该块业务收入大幅增长,达到11.7亿元,占当期公司总收入的99.3%。公司云端产品线主要包括云端智能芯片及板卡、智能整机。同时,之前的智能计算集群系统业务收入基本没有了。
根据寒武纪2024年年报披露的信息,其第一大客户是长期合作伙伴。在长期合作中,寒武纪获得了该客户的认可。2024年,该客户大幅增加采购金额,占公司年度销售总额的79.15%,成为当年的主要收入来源。
图:2024年寒武纪前五大客户,来源:寒武纪年报
2025年H1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收入继续大幅增长,达到28.7亿元。受益于国内AI算力需求持续的增长,同时寒武纪持续深化与大模型、互联网等前沿领域头部企业的技术合作,以技术合作促进应用落地,以应用落地拓展市场规模。
可以看出2024年下半年以来,寒武纪的云端产品线越来越多地被市场认可,下游客户大量采购,收入大增,二级市场也为之高潮。
那寒武纪当下的估值水平到底怎么样呢?
笔者统计了本土芯片设计上市公司2025年8月29日收盘后的市销率(即市值/收入),其中收入采用2025年H1收入*2,下表为排名前十的公司。其中寒武纪的的市销率为108倍,位列第二。与之对应的是,英伟达的市销率为23倍。
注:统计范围为申银万国行业口径下数字芯片设计和模拟芯片设计公司的合集。
如果说收入是即时指标,难以体现成长性和前瞻性,那么我们再来看研发费用。毕竟AI芯片行业具有高投入、长周期的特征,需要持续大量研发投入,通过技术突破建立竞争壁垒。
下表是本土芯片设计上市公司2025年8月29日收盘后的市值/研发费用的比值排序前十名,寒武纪的比值为477倍,位列第一。
作为对比,英伟达的比值为275倍,两者相差并不大。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英伟达的研发产出面向的是全球市场,且主要产品是市场规模更大的通用GPU市场。
注:统计范围为申银万国行业口径下数字芯片设计和模拟芯片设计公司的合集。研发费用为公司过去四个季度的费用总和。
再来看下市场竞争格局,
近年来,受到美国高性能计算芯片出口管制与国内政策推动等因素影响,海外厂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国产人工智能芯片公司迎来黄金发展期,以不同技术路径切入市场,呈现多元化和快速发展的特征,各具特色。主要包括两类:
一:设计、研发及销售GPU架构的AI芯片公司,除国际巨头英伟达、AMD外,还包括国内海光信息、沐曦股份、天数智芯、壁仞科技、摩尔线程等;
二:采用其他技术路线(例如ASIC/DSA等)的AI芯片公司,竞争格局相较GPU架构更为分散,不同厂商从不同细分领域切入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专用型芯片的设计目的是针对特定场景进行优化,在特定场景下具有能效优势。相关公司包括华为海思、寒武纪,以及具有特定应用需求的科技巨头所孵化或对外投资的生态链企业,如昆仑芯、平头哥、燧原科技等。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4年GPU架构的人工智能芯片在中国AI芯片市场中约占69.9%的市场份额,其他人工智能芯片(主要包括ASIC及FPGA)约占30.1%,预计到2029年GPU的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7.3%。
根据Bernstein Research数据,以销售金额口径计,2024年中国AI加速器市场中,英伟达的市占率约为66%,华为海思约为23%,AMD约为5%,寒武纪、摩尔线程、沐曦股份约为1%。
图源:沐曦股份IPO首轮审核问询函回复
如果寒武纪目前6000亿元的市值是合理的,那么同为ASIC架构技术路线且市占率是寒武纪20余倍的华为海思AI加速器业务该如何定价呢?
本文完~
版权声明:本文为四方维原创内容,著作权归四方维所有。未经四方维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